10月19日的敦煌雅丹,戈壁滩上的风裹挟着清晨的微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带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美丽城市志愿者敦煌行”团队,在敦煌市大景区管委会书记魏志忠、管委会副主任魏东及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朱延虎的陪同下如约而至。这支怀揣艺术热忱的队伍,走进敦煌雅丹这片地质奇观,在“魔鬼城”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

当敦煌雅丹的风掠过宣纸,吴为山的艺术创作便已在这片戈壁上启程。“丝路塑痕·致敬敦煌”艺术创造营现场,他以独特的创作节奏完成了一场与自然、与英雄的对话——先以笔墨勾勒雅丹地貌的雄浑风骨,再以泥为媒,为扎根大漠二十余载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李生寿现场塑造雕像,让坚守的力量在风蚀地貌中定格成永恒的人文印记。

雅丹地貌前,吴为山执起毛笔铺开画纸,将眼前的壮阔景致纳入笔墨间。笔触起落间,垄脊的起伏、沟槽的纵深化作纸上的开合聚散,天然形成的地貌肌理与写意笔墨相融,既保留了自然的磅礴,又注入了艺术的凝练。这场写生并非单纯的风景记录,更像是为后续创作积蓄灵感——正如他为历史人物塑像前必先深入研究其生平那般,此刻他正以笔墨与雅丹“对话”,读懂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

傍晚时分,吴为山来到敦煌市公安局雅丹治安派出所前,转身走向早已备好的雕塑台。端坐台前的李生寿,正是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注脚:作为雅丹派出所原所长,他在75摄氏度温差的极端环境中带领战友凿出窑洞派出所,在罗布泊边缘完成198次救助,24年的坚守让“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的称号实至名归。“塑人先塑魂股策略,这尊像要留住的是大漠无法磨去的坚守。”吴为山的指尖在泥土上流转,将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神韵相融,精准捕捉李生寿眉宇间的刚毅与温和。

当最后一抹细节雕琢完成,夕阳为塑像镀上金边,与远处的雅丹地貌连成温暖剪影。这场戈壁上的创作,是用雕塑语言讲好敦煌故事的生动实践,更是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莫高精神具象化的创新尝试。正如吴为山曾为诸多文化名家塑像时所践行的理念那般,他再次以艺术之力,让平凡英雄的精神有了可触摸、可传承的形态。

风仍在雅丹间穿行,雕塑的泥痕与画作的墨迹都在时光中沉淀。吴为山的双重创作,早已超越艺术形式的界限:他用雕塑为时代楷模立传,用绘画为丝路文脉写意,让敦煌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光,在塑痕与笔墨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艺术家简介

从东台少年到国际雕塑家:吴为山的艺术之路与精神追求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文科二级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中国哲学三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其卓越的成就与影响力,他被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多国授予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并获颁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勋章、首届中华艺文奖、全国德艺双馨工作者奖、“中华之光”年度人物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他是写意雕塑理论的首创者,出版十多部专著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创作近600件作品,陈列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广场。他的雕塑个展曾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国博物馆、美术馆巡展。
代表作有立于德国的《马克思》雕塑、法国的《百年丰碑》大型雕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旗帜》《马克思与恩格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孔子》、中共中央党校的《问道》及香山革命纪念馆组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雕等。
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