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我们讲了形意拳“二十四法”中的“三顶三扣”“三垂三抱”,解决了“气通”“劲聚”的问题;今天要聊的“三曲”与“三圆”,则是形意拳“发力”的关键——内家拳讲究“力以曲蓄而有余”“圆中求直”,这两组要领正是把“曲”和“圆”落到实处鼎金投资,新手想练出“有弹性、有穿透性”的内劲,必须吃透这两点。
一、三曲:曲中蓄劲,发力迅且猛
“胳膊微曲、腿膝微曲、掌塌腕曲”,合称“三曲”(也叫“三月”,因姿势像半月形)。形意拳最忌“挺直僵硬”,无论是站桩还是打拳,都要“既舒展又曲蓄”,而“三曲”就是这种状态的具体体现。
胳膊曲:沉肩坠肘,劲有吞吐
胳膊曲不是“刻意弯胳膊”,而是“沉肩坠肘”后自然形成的弧度。肩往前送、肘往下坠,胳膊就会自然成曲形——这样既能“蓄劲”(像弹簧一样,压下去才能弹得远),又能“活劲”(发力时能向外吞吐,收劲时能向内含住)。如果胳膊挺直,劲就会“僵在肩肘”,要么发不出力,要么发力后收不回来,很容易被对方借力。
展开剩余70%腿膝曲:松腰抱胯,下盘稳健
腿膝曲是“松腰、抱胯”的结果:腰往下塌、胯往里抱,膝盖会自然微屈,形成“半月形”。这样的姿势有两个好处:一是下盘力足,像“树扎根”一样稳,对方推你时不容易倒;二是能“蓄腿劲”——发力时后脚蹬地鼎金投资,劲能顺着腿往上传,不会“断在膝盖”。很多人练拳时站不稳、发劲软,就是因为膝盖要么太直、要么曲得太狠(超过150度),找不到“微屈蓄劲”的感觉。
腕掌曲:坐腕塌掌,力凑不断
手腕曲要配合“坐腕塌掌”:手腕放松不僵硬,微微向下坐,掌心向前“塌”,手腕自然形成半月形。这样做能让气贯到掌指,发力时“力凑”(劲能集中到掌心、指尖),而且劲是“绵绵不断”的——不会像手腕挺直那样,劲一到腕子就散了。
这里有个科学原理:肌肉发力时,“预先拉长再收缩”,能发出更大的力。实验证明,当肘、膝微屈到135度左右,相关肌腱正好处于“适宜长度”,收缩力最强。所以形意拳的“三曲”,角度多在120度-150度之间——这个角度下,接手时浑身有“圆整的堋劲”,关节有弹性,能伸能缩:守的时候,用腰腿拧转就能化开对方的力;攻的时候,不用再刻意蓄劲,能直接发劲,又快又猛。
二、三圆:圆中通气,内劲自生
“背圆、胸圆、虎口圆”,这是“三圆”,也是内家拳“接通任督二脉、以气催力”的关键姿势。“圆”不是“鼓起来”,而是“打开关节、让气流通”,最终让内劲能顺畅地发出来。
背圆:拔背松脊,督脉畅通
背圆也叫“猴背”,核心是“拔背”——不是“弓背”,而是松开肩胛骨,肩向前送,让脊椎“节节松开”。就像《内功经》说的“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肩胛骨一松,背部的“连环劲”就打开了,气能从命门(后腰)上到夹脊(后背中部),再分到两臂,发力时背部能“带劲”,而不是光靠胳膊使劲。
练背圆要注意:不是刻意把背弓起来,而是“松肩送肩”后自然形成的圆——肩一松,背自然拔开,脊椎自然有弧度,这才是对的。
胸圆:涵胸收窝,呼吸顺畅
胸圆最容易被误解为“挺胸凸肚”,其实正好相反——它是“心窝微收、胸出而闭”的状态:既保持身体挺拔,又不刻意挺胸,让胸口有“轻微内收”的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两肘能得力,缠裹、收放、攻守都灵活;二是呼吸顺畅,不会因为挺胸挤压肺部,影响气沉丹田。
这里要把握“度”:胸圆做得太浅(几乎挺胸),会让劲浮在上面;做得太深(过度收胸),会挤压肺部,影响健康。找到“挺拔又不紧绷、内收又不憋气”的平衡,就是最好的状态。
虎口圆:撑圆虎口,气贯掌指
虎口是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虎口圆”就是把这里轻轻撑圆——不是“用力掰开拇指和食指”,而是松腕塌掌后,自然让虎口有“圆劲”。这样做能让气更顺地贯到掌指,发力时“掌劲”更集中,而且一动手就有“吞吐蓄发”的意念(发劲时虎口往前送,收劲时虎口往回含)。
“三曲”是“蓄劲”的关键,让劲有“弹性”;“三圆”是“通气”的关键鼎金投资,让气能“顺畅”。气顺了、劲蓄了,后续发力才能“既透又猛”。下一篇我们讲最后两组——“三挺”与“三尖”,彻底打通形意拳“发力顺达、击中必透”的逻辑。
发布于:山西省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